上集提及紙和絹都有分生熟,好的熟紙經過加工後纖維度較密,吸水力會較高。元代以後造紙的技術較為盛行,質素也比較好。後期畫畫對墨的採用改變了,石濤、八大山人、青藤、白楊等等名畫家都以大寫意作畫,擅長以多種墨法並用,畫風類似後期西方的印象派,但比西方早出現以百年計,現今他們的畫作都以億元拍賣。
學習中國藝術必須要了解它的格式及名詞的用義。裱畫的「繫帶」就是畫中間的絹帶,用來捆扎畫軸用的。而「繩」是為了勾掛畫作,「繩」的兩邊也需要釘穩,又稱為「繩箍」。畫杆就是卷畫用的圓木桿,畫上端較細的叫「天杆」。畫作上加一段紙或絹,卷好後能包住畫軸之首,又稱「天頭」,可起到保護畫軸、畫卷的作用。「驚燕帶」是垂直在畫袖天杆上的兩條飄帶,目的為嚇走雀鳥,防止雀鳥隨便破壞畫作。在「天頭」下掛著的叫「上隔水」,當要隔開不同部份時便會用到「隔水」這個詞。到「畫心」的部分,就是指畫幅原稿。裱畫就是要將畫心緊貼於另一層紙上以起保護作用,如果書畫年代久遠需要重新裝裱時,亦可透過浸水令畫心與紙之間的漿糊軟化從而分離重新裝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