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上一集講述文字的原由及不同風格的形成,今集會繼續深化大家在歷史方面對文字的了解。現今電腦世代很多人接觸的都是電腦的字體,與歷史的字體不能相比。電腦不會有古時構圖的結構。其實每個文字都有它自己的結構,稱之為結體。而一篇書法中有很多文字,很多字都是豎排,橫額就是橫排,古時有九成的字都是由右邊寫向左邊,少部份則是由左邊寫向右邊,與現代相反。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都有它的空間規定,空間也是構圖的元素一種,而結構與平衡之間的構想稱之為章法。
另外,文字亦有「勢」之分。例如當文字集中在左邊,右邊的文字會顯得較弱小,就證明「勢」集中在左邊。文筆亦有「勢」之分,下筆大力「勢」自然更大,線條較幼的自然少了那種氣勢,這稱之為筆勢。剛才提及之「結體」、「章法」、及「筆勢」便是書法元素中的平衡。

在歷史發展方面,秦朝之後文字統一叫小篆,由秦朝的宰相李斯所制定。而秦朝之前在不同地區發明的文字大篆亦有繼續發展下去。其他篆書體總稱為大篆,只有在秦朝頒布的標準字體才叫小篆。篆書字體比較圓,後來讓人覺得不夠莊嚴,例如皇帝頒布的聖旨,字體太圓,顯得不夠力量,慢慢改成公正的書法,這些稱為隸書。書法後來亦演變得越來越潦草,稱為章草。文字的發展鏈簡單來說就:古文字、甲骨文、金文、篆書、大篆、小篆、隸書、草隸。隸書在後期變得潦草之後就開始了楷書的出現,又稱為正書。楷書逐漸發展成行書,再潦草的寫法就演變成草書。這就是文字大致上的發展和分類。


